教育理念 | 林騰雲 |
---|
校長是學校組織的引航者,隨著二十一新世紀的來臨,學校校長更應建立正確的教育理念,以嶄新、前瞻、與務實的作法來辦學,強調「人本精神」,重視學生的主體性,教師的專業性,家長的參與性,行政的支持性,及社區的資源性,以提高學校教育的品質,培育新世紀優質的好國民。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肯定人性尊嚴,尊重人的價值,教育的目的在完成人的價值,發展人的特質,促進人的自我實現,教育內容重視潛在課程,強調課程之統整與學生實際經驗,教育方法強調因材施教,重視啟發性、創造性與探究的方法。 (一)、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中心,學生人格應受到充份的尊重。
教育近年來受到後現代教育思潮的影響,朝向鬆綁、多元、權力下放的方向發展。 (一)、強調教育鬆綁:符應社會民主化發展,但要強調自律與負責。
美國心理學家迦納(Howard Gardner)提出多元智慧理論,打破傳統狹隘智力觀念,鼓勵以宏觀的角度來看智力,認為人類的能力至少含有以下八種智能,包括語言、邏輯數理、空間、體覺、音樂、人際、自知、自然觀察等。
以前瞻的眼光及個人的魅力,運用各種激勵策略,提昇工作動機及工作滿足感,以使成員更加努力工作。
秉持以「學生為中心」的理念,學校的環境設備、情境佈置、課程研發、教學設計、教材編選、活動規劃等,均應考慮學生不同的能力、興趣和需要。並且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,以「多元化、適性化、個別化」的精神進行教學,維護學生受教權,開展學生多元智能,培養成就動機,建立學習自信。尊重教師專業自主與成長,協助教師提昇專業知能,建立教師專業地位與形象。
教育本質與教育目的雖然眾說紛紜,但綜合各家說法,教育當不外一面在謀求個人的充分發展,一面在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,進而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效應,以達成教育追求的終極目的。教育的主體是人,而且是未成熟、具有發展潛力的人,所以對人的肯定與尊重,應是教育的前提,在這前提下致力促使個人的自我發展,則是學校教育的目標。所以學校教育的實施,應以了解學生個別差異為基礎,適性教育理念為核心,依據學生不同的能力、興趣、需要給予不同的學習進路輔導,以促成全人的發展。
依據國家教育宗旨、教育法令、社區環境、學校特性、學生生活背景等因素,研訂學校教育目標,並以生活教育、道德教育為中心,培育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五育均衡發展的學生,養成愛讀書、守秩序、有禮貌、勤學習、有能力、會合作的好兒童。
行政的主要精神是「支援教學」,要運用科學管理,以靈活主動的行政措施,提供師生安全的學習環境及充裕的教學設備,以提高教學效率。因此,要以「主動、積極、服務」的精神,力行「參與管理」,並結合家長的人力、智慧及社區等外部的各項資源,共同推動校務成長,也唯有敞開心胸,共同攜手合作,才能落實「學校社區化」、「社區學校化」的理想。
校長是學校行政的領導者,亦是帶領教學革新的研究者,親師之間溝通的協調者。在校園民主化的今天,應該以「人性化領導」來經營學校,以專家權、參考權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,提高工作士氣,以倡導關懷建立校園和諧文化,擴大參與增進教師歸屬感,引領教師目標需求與學校目標需求相結合,創造個人的自我實現與學校目標的達成。
依據社區特性、家長期望、學生需求、教師專長與教育思潮,建立學校特色。其特色應兼具教育性精緻性發展性之特質,以顯示學校不同之精緻文化內涵,進而建立社區家長對學校的信任與支持。並且建立校內評鑑回饋機制,強調績效責任,不定期做行政與教學之回饋和修正,以有效促進學校校務的革新與永續發展。
印度哲人庫斯南第曾說:「真正的教育,乃是幫助個人,使之成熟、自由,使之綻放於愛與善良之中。」學校教育應建構學生成熟、善良的人格,培養真正懂得愛與尊重的現代兒童,因此,每一項教育措施均應以生命教育為基礎,完全學習為歷程,以全人發展為目標,讓每一位學生,在學習型學校中,確立寬廣多元的人生價值,開發無限創意的智慧潛能,充分實現自我,成就和諧社會,實現學校教育的理想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