肆、舞獅的種類

「台灣之人,中國之人也,而又閩粵之族也。」是故目前在本省奉行的各種民俗活動,亦皆有大陸所傳。而民間之「舞獅」遊藝,亦傳自大陸。

在台灣,舞獅俗稱「弄獅」,而舞獅所組成之團體,則稱為「獅陣」或「獅團」。至於台灣舞獅始於何時,則文獻上並無記載。而台灣舞獅種類,依其造形、舞法分成閉口獅(亦稱蘢獅,台灣南部獅屬之)、開口獅(亦稱 仔獅,台灣北部獅屬之)、醒獅(廣東獅,華僑地區居多)、北方獅(北京獅,常見於舞台、電影上的演出)等四種。
閉口獅 即獅子的嘴巴固定不能隨意開啟者,由於其造型與古代農村養的雞籠非常相似,故又有人稱之為「雞籠獅」。
開口獅 獅子的嘴開很大,可以隨意啟閉,因其獅頊係用木頭做成,嘴巴的形狀如四方形之木盒,故又有人稱為「盒仔獅」或稱「客仔獅」。
醒 獅 係源於廣東,原稱「瑞獅」,因廣東話的「瑞」與「睡」之音相似,方改稱為「醒獅」,且以廣東地區最流行,故一般人習慣稱之為「廣東獅」。
北方獅 盛行於我國長江以北的地區,因其形似北京狗故又稱為「北京獅」。

一、閉口獅與開口獅的由來:

在台灣,舞獅以新竹分成南北兩獅,俗稱南部獅與北部獅。南部獅流行於台灣南部及西螺一帶,是一種閉口獅(即嘴巴固定不能隨意啟閉者),由於其造型與古農村飼雞的竹籠非常相似,故又有人稱為「雞籠獅」,現今一般舞獅團體,也都以「雞籠獅」或「閉口獅」來稱之。
北部獅則流行於台灣北部,嘴開很大,因其嘴巴係用敢仔(篩子之台語稱呼)所做成,故又稱敢仔獅。現今由於交通發達,台灣地狹,以及師父的南北教藝,已使得閉口獅與開口獅不再有南北之分,而有互相交流現象,故以大多數獅團所稱之「閉口獅」或「開口獅」為名。兩地之獅頭構造互異,南部之獅頭,額多突出;北部之獅頭,額多寬廣。

開口獅的特色為其獅嘴可自由控制其開合,還可控制獅嘴作咬水果,咬紅包等表演動作,十分有趣。依照中南部的習俗,一般廟會的獅陣,只有開口獅可以入廟,而閉口獅不能入廟,這是有典故。古時候某個朝代,有位皇太后生了怪病讓御醫都治不好,每天愁眉苦臉,皇上很煩惱,於是召集王宮大臣研討如何使皇太后病情好轉,其中有位大臣提議召集天下藝陣入宮表演,看看能否使皇太后心情較為開朗,讓病情好轉;後來皇上覺得可行,於是紛紛召集民間藝陣入宮表演;當輪到開嘴師表演時,開嘴獅和獅和尚(獅鬼仔)從皇宮後門進入,進入皇宮表演「大獅場」,皇太后看到開嘴獅的嘴一開一閉的被獅和尚逗來逗去,十分生動逗趣,於是就笑了!從此皇太后心情逐漸開朗,於是病情日漸好轉;皇上因此龍心大悅非常高興(十分感謝開嘴獅陣的這一番表演),於是下旨昭告天下,勒封開嘴獅為「金獅」的名號,且以後凡經過大小廟宇皆可自由進出;因此流傳至今,一般閉口獅不能入廟,而開嘴獅可以。

二、臺灣獅及廣東醒獅

臺灣舞獅的類別,依民間實際使用狀況,最普遍的是臺灣獅及廣東醒獅兩大類。臺灣獅與廣東醒獅有截然不同的造型、舞法、配樂與背景,說明如下:

1.在造型上:醒獅獅頭有一古獨角,稱「髻」,台灣獅則無。醒獅獅頭為全圓體,華麗花俏;台灣獅頭僅半圓體、面貌威猛,頭頂大多畫八卦形,又稱「八卦獅」。

2.在舞法上:醒獅以特技高椿表演為主,生動花俏。台灣獅則以地面上的手法腳法為主,武術的成份重,較威猛。醒獅頭尾兩人一樣吃重,乃合力表;台灣獅則以獅頭為主,獅尾僅陪襯而己。

3.在配樂上:台灣獅節奏簡單,粗獷有力;醒獅節奏則較輕快花俏。

4.在背景上:醒獅於光復後,漸傳入台灣,慢慢才流行;台灣獅在明清時已隨漢人移民傳入台灣社會,成為民間生活的一佔部分。
總而言之,舞獅可謂是一項綜合了中國民間「遊藝」、「武藝」與「體育」於一爐的民俗活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