壹、什麼是「舞獅」


「獅」在中國的傳統習俗中為一種代表著吉利以及祥和的動物,故常被稱之為「祥獅」;而後來「舞獅」也變成一種象徵著帶來吉利的民俗活動。我國自古就有扮獸作戲的演出方式,載歌載舞,以示歡迎。隨著獅子從西域進貢的次數增加,"馴獅郎" -濃眉、大眼、落腮鬍的形象,也押運獅子到皇宮禁苑,表演馴獅舞蹈。爾後,與傳統獸戲結合,演變成「舞獅」形態。

從晉到隋唐,「舞獅」的風俗隨著佛教的盛行而普及民間。尤其唐代,各式各樣的「舞獅」儼然形成,己經有今日常見的兩人「舞獅」的形式。宋、元期間,「舞獅」已是各種節慶應景的必要表演。明代開始,「舞獅」的技巧越來越要求,從室外到室內。清以後,「舞獅」更結合了武術藝術,變成廣受喜愛的民間體育活動和民族特性,同時宣揚海外。

  在台灣民間各鄉鎮城市,每逢春節、慶典或神明生日,都會有舞獅的表演,鑼鼓喧天,引人入勝。目前在台灣地區,惟一各鄉鎮市皆有的民間遊藝,就屬「舞獅」一項而已。而且不僅在國內,即使在海外,只要有華僑的地方,就都有舞獅的表演;似乎舞獅已是我中華民族的代表,不僅是世界其他國家所沒有,也是我中華民俗技藝中最具特色者,又是惟一被國人所信仰而歡迎至住宅來熱鬧、慶祝的表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