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校門:
一、位置:至於吉林國小既然叫做「吉林」國小,為何校門卻不是開在吉林路而是長春路呢?其實本來校門是要開在吉林路的,但是因為在吉林校舍還沒有蓋之前,現在吉林藝廊的那塊土地,被市長核准撥了三百坪借給中國文化學院(現在的文化大學)使用,後來興建吉林校舍時,如果把校門擺在這樣的建築旁邊也不好看,若設在吉林路,長春路口,又遭對面地主認為「對沖」而反對,因此只好將校門改設在長春路。 | ![]() |
|
▲民國50年代最早的校門。 | ||
二、建築物:包括校門、牌坊、警衛室。 (一) 校門:第一任校長張文華時設置,為一「ㄇ」字型建築。創校之初,校名為「臺北市吉林國民學校」,民國57年更名為「臺北市中山區吉林國民小學」。民國62年時,校門兩側有陳鶚校長題的對聯「吉人箇箇希賢聖」,下聯是「林木株株盡棟材」。民國67年校門兩側的對聯已移至校門後方川堂兩側。 |
![]() |
|
▲民國62年校門,兩側有陳鶚校長題的對聯。 | ||
(二) 牌坊:陳鶚校長請鄭永久老師設計,於民國68年時設置。主體是二個半圓形內凹的牆面,貼上馬賽克,上面寫著「吉林國民小學」遠望一柱擎天,十分壯觀。校門左右兩邊都有白色浮雕,左邊是群鳥飛翔,日新月異,不斷求進步;右邊是讀書運動,德智體群美,五育並進。 |
![]() |
|
▲民國70年代的校門,側邊的牌坊已經興建。 |
(三) 警衛室:陳鶚校長時興建完成。
![]() |
![]() |
---|---|
←民國50年代榕園舊址。 | |
![]() |
|
▲民國60年代校門入口處。 | ←現在的榕園。 |
![]() |
←今日美輪美奐的校門。 |
◎川堂: 進了本校大門之後,左右二邊各有一個花圃,繼續往前走便是川堂。川堂上方的正中間掛有時鐘,左右二側掛著一副對聯,為陳鶚校長於民國62年所撰編,上聯是「吉人箇箇希賢聖」,下聯是「林木株株盡棟材」,原本這幅對聯事鑲嵌在校門的兩側,民國67年才遷移到此處,川堂後方的?樑上寫有本校校訓-「勤實和樂」。 |
![]() |
![]() |
---|---|
◎司令臺
建校之初,因礙於有限之經費,所以司令臺之建造只是簡陋的平臺,臺上角落留有數個洞,每當有重要活動或慶典時,就用活動式鐵架插於洞上當棚架,因此使用時常要大費周章。 鐵架經若干時日,已逐漸鏽蝕,危險且又難看不堪,工友清理雜物時,便順道將其丟棄。第二任校長陳鶚時,才改建成長方形有屋簷的司令臺。 為配合操場周邊綜合球場整建工程,由張金調校長與工作小組成員、建築師等人,一同將原司令臺重新規劃設計,於91年7月招標施工至91年8月完工,歷時1個月。為了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,特將司令臺高度設計為54公分的平臺,且為打破傳統、硬梆梆的舞台,重新設計為較有舞臺效果的表演臺,以供學生另一表演的空間。 升旗臺與司令臺在重大慶典、朝會升降旗時,占極重要之地位。當年司令臺還是平臺時,升旗用之旗杆只能架於明道樓5年6班教室旁(三樓),克難式的用了若干年,直至陳鶚校長時,才將升旗臺與司令臺同時改建,形成造型美觀特殊的樣式,發揮其特性,以執行升降旗的任務。 |
![]() |
|
---|---|---|
![]() |
||
![]() |
![]() |
◎運動場: | ![]() |
|
---|---|---|
三十多年前,建校之初,學校操場是一片荒地,塵土飛揚,沒有跑道、也無草皮,一切都是原始風貌。每當學校舉行運動會時,即要大費周章用石灰畫跑道以便於運動會活動、競賽之用。活動過後,石灰、塵土漫天飛揚,造成師生極大的困擾,甚至影響到周邊的住家環境。 | ||
民國62年,重新規劃操場,翻修、畫跑道,當時游泳池、活動中心尚未建造,其舊址仍屬運動場範圍。陳鶚、邱明哲兩任校長,指示於操場內種植草皮,避免塵土飛揚。 當時每學年13班,全校78班,每班50人左右,全校約4000人。由於學生密度高,加上土質差,植草多次,仍是光禿空曠。 民國60年代的跑道是標準的200公尺規格,當時多次分區運動會曾於本校舉行,選手雲集,風光一時。 |
![]() |
民國71年為了興建活動中心(活動中心係長方形建築物),因地勢所需,西北角佔用到操場跑道,跑道只好內縮,如今跑一圈操場,實際上只有180公尺左右。由於不合乎一圈200公尺的標準跑道規格,所以分區運動會不復在吉林舉行。 | |
民國82年12月於吳隆榮校長任內,開工興建速豹坦人工跑道(PU跑道) | ![]() |
83年5月完工,品質優良,整潔美觀,且實用性極佳。加上舒適的草皮,已是學生活動不可或缺的場地,更吸引許多校外人士於校園開放之際,到操場運動、慢跑。操場常有成群的野鴿飛翔其中,成為吉林另一項特殊景觀,時至今日,仍常能見到野鴿的身影。 | ![]() |
◎活動中心: 活動中心為邱明哲校長計畫興建,為的是配合日益增多的學生,與活動上的需求。原本文化大學城區部舊址要作為本校活動中心興建之用,由於租借予文大,不得已只好犧牲原來的綜合球場來興建活動中心,如此一來,不但減少了學童活動的空間,也削減的標準跑道的長度。 |
![]() |
活動中心位於操場南側,於民國71年元月開工,同年12月完成。邱明哲校長獲臺北市教育局及市議會鼎力支持,由江文宗、吳崇昇建築師設計監造,三大成營造廠承造。 | ![]() |
活動中心是一棟地上五層、地下一層的建築物。地下室目前是儲藏室,存放老舊課桌椅。一、二、三樓是專科教室,視聽教室及演奏廳在三樓。四、五樓是挑高設計,為綜合球場,有4個籃球架,其中李調棟校長任內所規劃的直立式光源,能照明而不會刺眼,實為球場的一大特色。 | |
![]() |
![]() |
---|
◎游泳池:
游泳池長25m、寬20m,有6條水道,池中最深處1.1m、最淺0.9m,適合小學生使用。
一、 室外冷水游泳池: 民國70年代,有鑑於當時臺北市教育局極力推行游泳運動,本校被指定為游泳運動重點學校之一。但當時本校並無游泳池設備,訓練不易,極需興建游泳池。因此在邱明哲校長極力爭取經費下,興建了本校的室外游泳池,於76年6月發包施工至77年7月完工,歷時1年興建完成。 |
![]() |
---|---|
二、 室內溫水游泳池: 民國91年時,由張金調校長向臺北市教育局爭取7百萬元經費,將原室外 冷水游泳池改建為室內溫水游泳池,於91年7月招標施工至91年12月完工,歷經5個月改建完成。整體規劃乾淨、明亮、舒適,內部採透天挑高及白色窗緣的空間設計,並種植綠意盎然的武竹及桂花。除了加設溫水設備外,還於四周牆壁嵌入師生圖畫及書法作品的陶板,成為美崙美奐的游泳池。並獲得臺北市教育局的肯定,成為全臺北市第一座國小示範游泳池。 |
![]() |
◎教室:
一、由張文華校長與有巢建設公司合作設計校舍藍圖,經市長核准後,由學校自行發包,長發營造公司施工,創下公立學校自行發包之首例。施工過程非常順利,於民國55年7月第一期工程竣工,完成正誼樓、明道樓2棟「工」字型樓、教室38間,後又陸續興建八角樓、大智樓。 二、房舍採「工」字型設計,以降低聲音之干擾。 |
![]() |
三、兩橫排教室中間要有走廊相連,是風雨走廊亦做雨天升旗典禮的場地。 四、要有像火車站一樣的樓梯,即爬一小段樓梯就有一平臺。一來師生上、下樓梯不累,二來如有學生在樓梯跌倒,也不至於滾到樓下。 |
![]() |
![]() |
本校教室主要分成三大部分:明智樓、正誼樓、大智樓。連接處分為兩部分,也闢建成三層樓的建築,提供各種用途。 ※校舍的設計與興建: |
---|---|
![]() |
五、樓梯高度不可超過15公分,低於12公分,以符合人體力學,如此上、下樓梯最省力。 六、地板(天花板)採隔音設計,即混泥土之地板中加鋪「空心磚」,搬動桌椅時不會影響樓下班級。 七、校舍背面窗臺外有直條「7」形之石柱設計,此乃配合未來學校附近的建築物會越來越高,為讓房舍能與未來建築物有對稱感,且看起來不會有太矮的感覺(當時附近高樓僅有第一飯店1家),故有此設計。 |
教室主體 |
---|
※樓之命名:
由張文華校長命名─ 一、 正誼樓:乃「正其誼,不謀其利。」 二、 明道樓:乃「明其道,不利其功。」 三、 大智樓:乃「大智若愚,大智不惑。」 ※完工日期: 明道樓\ 55~58年完工 正誼樓/ 大智樓:60~62年完工。 ※目前使用情形: 明道樓: 一樓:二年級及啟幼班教室。 二樓:總務處、檔案室、訓導處、教師會辦公室、教具室及四年級教室。 三樓:六年級教室。 正誼樓: 一樓:二年級教室及幼稚園辦公室、教室、廚房。 二樓:教務處、人事室、會計室、校長室、會議室及四年級教室。 三樓:五年級教室。 大智樓: 一樓:啟智班教室、體能活動室、才藝教室、家長會辦公室、電源室。 二樓:一年級教室。 三樓:三年級教室、多功能教室。 連接主體的建築物 |
![]() |
---|---|
![]() |
|
![]() |
|
![]() |
*位於明道樓和正誼樓間的建築在62年完工,一樓為教師聯誼室、保健室與川堂入口;二樓為大辦公室、輔導室;三樓則為圖書室。 *連接大智樓的資源班教室、合作社於66年完工。 |
◎教育研究中心
民國92年1月正式定名為「臺北市教育研究發展中心」, |
![]() |
---|---|
▲民國60年代的文化大學城區部(教研中心舊址)。 | |
![]() |
|
▲教研中心從吉林校園內看去。 | |
![]() |
|
▲美麗的教研中心外觀(吉林路一側)。 |
◎圍牆、外牆
吉林圍牆是一凹一凸的設計,凸出的牆面貼有馬賽克瓷磚,凹進去的壁面原先繪有各種運動的抽象圖形,後改塗成淺藍、淡黃、粉紅等顏色,不再彩繪圖案。 民國86年10月,家長會提議要彩繪圍牆,於是黃濟德校長請李正豐主任負責規劃,由李正豐主任、劉月珠主任、林聰明老師、陳君竹老師、王淑卿老師等,指導五、六年級各班收集資料,利用美勞課繪製草圖,經審核通過後,在五、六年級各班級任老師協助下,於87年4、5月間完成彩繪工作。
民國93年,張金調校長計畫將本校週邊圍牆,建構成主題步道,後來決定以臺北市的景觀為主題(古蹟、風景、名勝),5月,由黃偉揚主任負責規劃,劉坤昌老師蒐集相關資料,李正豐、林聰明、陳君竹、羅恆俊等老師,帶領家長、學童進行陶版畫的創作,有關落款部份由創作者親自簽名,或由方立權老師代為執筆。6月底完成校園週邊圍牆的陶版主題創作。 |
![]() |
![]() |
|
![]() |
民國94年,在藍美玉校長規劃下,完成正誼樓外牆整修工程,校門入口川堂的外牆也加以更新,一進校門就呈現嶄新的氣象。 |
---|